您好,欢迎来到孝行天下网!访客量:18935383

会员注册

账号登陆验证码登录
没有孝行天下网账号,立即注册
记住密码 (非本人电脑请勿勾选)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

找回密码

积极应对老龄化让老年人继续“大有作为”

来源:光明网 编辑:孝行天下编辑部 2019-04-19 16:32浏览:530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接近2.5亿,占总人口的17.9%。快速老龄化的到来,以及养老保障和医养结合等方面面临的种种挑战,让很多人对人口老龄化充满担忧,甚至以消极待之。如何科学地认识和应对人口老龄化?

在日前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三亚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9南山峰会暨全球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策略论坛”上,专家呼吁建立积极的老龄观,以更高水平的医养结合、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和职业化的照护师等社会支持,使老年人不仅可以有更好的养老保障,甚至仍然可以“大有作为”。

“老龄化不是消极的事情”

面对人口老龄化,很多人如临大敌,持消极悲观态度。“我们要解决一个误区。”在南山峰会开幕式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会长王建军指出,在人口老龄化的认识上,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老年人问题不仅仅是养老问题,60岁在人生的整个过程中是重要的阶段,仍然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王建军说,中国在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特殊环境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时期,需要对人口老龄化有准确的理解和认识。许多人以为老龄社会是老年人问题,其实不然。老龄社会不仅仅是老年人的问题,是全生命周期的问题。

“老龄化不是消极的事情。”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持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变革和进步带来的积极的形态。“对老龄化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他认为这个态度应该是积极的,而非消极。不仅应该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应该以积极老龄化策略应对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给全社会带来的并不一定就是负担。“老龄人口是需要被人养护的人群吗?不一定。现在60岁的人的健康和体能状态,与过去40岁的人差不多。”王辰认为,是否能构成社会生产力的供给方,不能以年龄的长短,而应该以实力来考量。随着老年人的健康期望寿命不断提高,到了法定退休年龄的老年人,仍然有较长时间处于健康状态。“老年人不是消极的被养护的人群,还能做很多事。从供给方到消费方,老年人都可以是积极的参与者。”

老年人仍然可以大有作为,但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王建军认为,在转变全社会的思想观念的同时,要着力完善老龄政策和法规制度问题,着力发展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完善老龄工作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老年人的积极作用。王辰也建议,建立完善老年人再就业制度和劳动保障制度,改革现有退休制度。“在劳动技能相当好的时候退休,难道不是一种极大的损失吗?”

以医代养不可取

对于老年人的社会支持,还需要做好养老服务、医疗保障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以及公共设施的建设和适老化改造。这其中,养老和医疗是重要的两环。根据全国老龄办的数据,我国轻度失能老人占被调查老年人的比例在不断下降,重度失能老年人的占比则不断上升。“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需求,有待满足。”王辰说。

近年来,医养结合的理念逐渐被更多人接受。但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指出,我国养老服务存在以医代养、医养不分的问题,导致医养服务有需求、缺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在加大。

何出此言?“患病的老人把医院当成家,造成医疗资源严重浪费。”迟福林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战略所副所长王海涛也指出,老年人生病后,第一选择不是去二级医院或社区医院,而一般是去大医院,造成二级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资源闲置。

在迟福林看来,不是不要医养结合,而是要更高水平的医养结合。这个新型的医养关系应该是以养促医,以医助养。

“目前,不少养的项目是以医的形式支出,不仅加大了医疗成本,而且不利于发展养的事业。”迟福林说,应该推动医疗的前端化,更多地用于治小病、促保健。这需要医养适度的分离,而不是以医代养。需要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把更多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资源下沉到社区。同时,以专业化的医疗机构支撑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比如打通医疗资源支撑养老的途径,把健康检查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等结合起来,形成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此外,大力发展大医疗养老联合体。

在医养结合过程中,还需要推动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避免小病大治,造成医疗资源浪费。“要合理界定长期照护保险的保障范围,重点是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失智人员的生活照护费用提供资金支持,对医疗护理的费用支付是次要的。”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建议,加快研究制定申请长期照护的失能人员的失能等级和照护等级的国家标准,以及长期照护保险的支付标准。

不缺医生缺照护师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医养结合和社区养老、居家养老,老年人需要一个陪伴在身边、懂得基本医疗常识的人。“这个人知道给老人喂饭之后,如何不会发生呛咳、误吸而引起肺炎等。”中国老年医学会会长范利说。

范利告诉记者,很多老年人向她反映,他们最需要的不是“大医生”,而是“照护师”。根据相关机构评估,预计到2030年,我国需要专业化老年“照护师”6800万人。

王海涛认为,养老照护从业者之所以紧缺,与该群体缺乏职业化和专业化有关。“照护老年人,不如去医院做护士,收入更高。而且,护士有明确的职业发展前景,比如从护士一步步做到护士长,但养老照护人员没有这样的职业规划和晋升渠道。”

照护师,这是一个非医非护的职业,但能力不可小觑。有专家曾如此解释:照护师是护理师,须掌握基本医疗护理能力;是康复师,能教导老年人使用训练器、照护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完成治疗;是社工师,了解养老医疗法规政策、保险产品、服务机构情况,根据老年人不同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养老方案,为他们链接社会资源;是文体治疗师,为老年人提供体育运动项目和娱乐项目;还是教师,给老年人提供健康、烹饪、艺术等知识。

如此全能,非一般人能胜任。范利认为,应该把老年照护师设定为一种职业,使其专业化、职业化,有晋升渠道和发展途径。她建议在我国教育体系里开设老年照护师专业,进行学位教育,提高该职业的专业水平。此外,在养老照护方面,谁被照护、在哪照护、如何照护,都应该有标准,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和规范。

在推动照护师以职业化的形式发展起来的同时,范利还建议,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和志愿者参与养老照护服务,比如参与照护服务可以获得积分等。王海涛则建议,把一些二级医疗机构等医疗资源转向养老,解决医疗资源闲置和养老护理资源不足的问题。

“每个人都会老去,我们不希望看到一个照护不好老年人的社会。”王辰说。(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海波)


我有话说

当前为游客,登录后评论可获得积分

最新评论

点击刷新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