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孝行天下网!访客量:18628557

会员注册

账号登陆验证码登录
没有孝行天下网账号,立即注册
记住密码 (非本人电脑请勿勾选)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

找回密码

“高铁”+“熊孩子”=“恐孩症”的道德催化

编辑:孝行天下编辑部 2023-10-20 17:17浏览:260

又到一年的暑假,全家出游本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然而,当孩童们的“天真烂漫”在在高铁上尽情地释放时,呈现出来的画面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感觉。

前几天,在一趟由南京开往长春的高铁上,有几个孩子不停地在车厢内来回奔跑攀爬座椅。面对乘务员的多次劝阻人我行我素,甚至对着乘务员满口脏话。面对乘务员多次劝阻无效的状况,一位同行的男乘客彼时起立大声“开麦”教育起了这群“熊孩子”——“你们现在不服从乘务员的指挥,不听从家长和周围人的管教。就会在未来遭到社会的‘毒打’!”


图片


男子的语音传遍了整个车厢,也镇住了正在吵闹的几个孩子。当这几个“熊孩子”战战兢兢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时,车厢内瞬间爆发出了掌声。


无独有偶,在七月初的一趟由广东出发的高铁上,一位年轻的爸爸为了不让自己两三岁的孩子打扰到其他的乘客,选择和孩子一起待在两节车厢的连接处长达一个小时。其间,这位爸爸还不断地在给其他的乘客表达歉意。


同样发生在高铁车厢,同样是与孩子有关。当与上述两件事情有关的短视频在媒体平台上发酵后,却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一边是“熊孩子上蹿下跳惹众怒,男乘客仗义直言”,另一边是“连接处独自带娃,主动‘降噪’赢得他人点赞”。



图片


看似极端化的两种态度,却也反映了当下人们对于熊孩子的“两极化”看法,更折射出“单身+丁克”思潮下,社会对于“孩子”这一特殊群体的普遍心态。从某种意义上讲,“尊重孩童天性”与“公共道德优先”之间的矛盾和博弈,就是这种普遍心态最为明显的一种表现。


由于尚在发育过程中的心智水平,使得儿童在理解和遵守公共道德规范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偏差,在行为方式上依然会选择“随心所欲”的行为逻辑,这样的情况本身并无过错。但鉴于儿童整整过程中父母教育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以至于不少人会将“熊孩子”的存在直接归结到家长的公德教育与行为示范缺失上。


同样道理,另一派意见却认为孩童的天性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可控性,倘若一味用成年人眼中的公共道德标杆对其行为进行打压,不仅会让孩童的创造力和自信心受到伤害,甚至会触发孩童的逆反心理,造成局面的进一步失控。因此,对于孩童在诸如高铁车厢这样的公共环境中行为失范的问题,应当采取“先礼后兵”的态度加以疏导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图片


在笔者看来,上面提到的两派观点虽然从解决事件本身的角度来看都有其合理成分,可以作为参考性意见。但从最近有关“熊孩子高铁撒野”的新闻的过高曝光率和关注度来看,潜藏在事件之下的一股思潮却着实令人担忧,这便是年轻人越来越深的“恐孩症”。


当下,以80后和90后为主体的独生子女族群开始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但“倒三角”以及“沙漏式”的家庭结构以及愈发内卷的职场环境,已经让这一批年轻人倍感压力。这一代人普遍生活在被溺爱的原生家庭中,缺乏由照顾兄弟姐妹而产生的照料与感恩意识。使得这一族群更加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何况消费主义的热潮已经让他们连自己的生活都难以充分保证,自然不愿意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


内心逃避责任,崇尚自由,外部经济下行,入不敷出。双压之下,让越来越多的80后和90后厌恶生育,更厌恶孩子。也就是患上了所谓的“恐孩症”。虽然熊孩子们在公共场所的一些行为确实为人所不耻,但这也让“恐孩症”们找到了更多发泄的理由:那位仗义开麦的男乘客可能是“恐孩症”,年轻爸爸宁愿站在过道一个小时也不愿意招惹的人可能也是“恐孩症”。


图片


因此,上面提到的两种关于“熊孩子”的思潮之所以会存在,除了公共道德方面的考虑以外,其实也是社会应对“恐孩症”人群不断扩张状态的两种伦理道德方面的尝试。未来,随着二胎来自三胎政策的全面放开,“熊孩子”和“恐孩症”和公共道德体系之间的激烈碰撞将会越来越多,相应的应对方式也将会成为更加敏感的课题。对此,如果屏幕前的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


文章来源:孝行天下微信公众号

我有话说

当前为游客,登录后评论可获得积分

最新评论

点击刷新
    加载更多
    ×

    我要帮TA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工作人员将在后台审核后与您联系
    谢谢合作!

    名:

    别:先生女士

    龄:

    身份证号:

    联系电话: